敕勒川博物馆:以文博之力筑团结之基,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
敕勒川博物馆自2011年10月建成以来,始终以“弘扬文化、凝聚共识”为使命,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文博工作全过程,通过强化组织引领、创新工作机制、厚植文化认同、传承红色基因等一系列措施,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阵地。

强化组织领导,锚定团结方向。
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座区域性历史文化博物馆、国家二级博物馆及4A旅游景区,敕勒川博物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,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重点工作清单,通过专题学习、政策宣讲等方式,深化干部职工对“三个离不开”“四个维护”“五个认同”的理解,把党的民族政策转化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实际行动,为民族团结工作筑牢组织根基。

创新工作机制,激活创建动能。
在讲解服务上,敕勒川博物馆组织讲解员重新梳理讲解词,从政治高度与历史深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民族交融故事,让观众在领略文化魅力中增强民族认同;在学习教育上,开设民族政策理论讲堂,覆盖全馆职工,引导树立正确“五观”;在宣传推广上,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,结合线下宣传资料发放等方式,向游客普及民族法律法规;在校园联动上,以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”为载体,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,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定制民族知识启蒙课程,让民族团结理念浸润童心。

厚植文化认同,凝聚精神共识。
敕勒川博物馆以文物为纽带,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工作。通过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,组织职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交融历史;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全面支持国家统编教材使用;创新陈列展览方式,累计举办全国性书画展、服饰展、瓷器展等100多期次,与安徽、云南、湖北、贵州等多地博物馆建立馆际交流合作,在文化互鉴中强化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理念,让各族群众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归属感。

传承红色基因,筑牢团结之魂。
依托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等重要历史事件,敕勒川博物馆开设了红色主题宣传教育专栏,讲述各民族共克时艰的动人故事;组建了红色宣讲团,深入机关、学校、社区、乡村开展“奋斗百年路·启航新征程”等主题宣讲,还通过“敕博小红星”小讲解员活动、“流动博物馆”等特色项目,用声光电等技术让红色记忆鲜活起来,引导各族群众从革命历史中感悟民族团结力量,传承守望相助精神。

一直以来,敕勒川博物馆都始终坚守“让文物说话、把历史智慧告诉观众”的初心,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“活课堂”。未来,敕勒川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阵地优势,以更丰富的展陈、更优质的服务,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共鸣中凝聚共识,为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贡献文博力量。
字体
打印
关闭
蒙公网安备 150221020000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