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成语与土默川有关
文/周涛
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虽然简洁明了,但在每一条成语的背后,都有一个鲜活的历史故事,并且蕴含了深邃的哲学道理。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,这些成语竟与包头故里有关。
胡服骑射。战国时期,赵国边境紧邻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,到赵武灵王即位时,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的时期,北方林胡、娄烦等部落常常袭扰赵国。由于胡人身穿短衣,作战又以骑兵和射箭为主,所以每次战斗,他们都能凭借敏捷迅速、往来奔袭而取胜。而赵国虽然装备精良,但由于甲胄笨重,行动迟缓而失败。公元前302年,赵武灵王提出“着胡服,习骑射”的主张,下令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,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,通过军事改革,赵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。后来,赵国主动出击,先后击败林胡和娄烦,势力达到云中和九原,将西北地区纳入赵国的版图,并沿阴山山脉修筑了长城。胡服骑射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,也成为改革的同义词。
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。这条成语是对中国古代“四大美女”西施、王昭君、貂蝉和杨玉环的美誉,其中昭君出塞的故事与包头故里有关。西汉初年,在阴山南北,匈奴民族崛起。公元前201年,汉武帝刘邦率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,结果反被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,从此无心再战,开启了汉匈和亲之路。公元前57年,匈奴内部分裂,呼韩邪单于统领的一部归附汉朝,并迎娶王昭君为“阏氏(皇后之意)”。昭君怀抱汉宫琵琶,告别故土,登程北上。离别家乡和亲人的悲伤之情涌上心头,于是她拨动琴弦奏响了思乡之曲。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,望着美丽的王昭君竟然忘记扇动翅膀,纷纷坠地,从此昭君就有了“落雁”的代称。包头麻池古城出土的汉代瓦当,上有“单于和亲”“千秋万岁”“单于天降”等就是很好的证明。
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。吕布,字奉先,五原(今内蒙古包头市)人,三国时著名武将,因其骁勇善战,武艺超群而被民间评价为“人中吕布”。吕布出生边地,家世贫贱,相传出生时其母正在织布,其父将他放置在麻布上,并起名布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吕布曾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亲信,汉灵帝死后,丁原与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。董卓入京后,收买吕布杀死丁原。吕布投靠董卓后,被封为都亭侯。后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演绎成“吕布戏貂蝉”,王允巧设“连环计”谋杀董卓的故事。董卓死后,吕布先后投奔袁术、袁绍、刘备等军阀,后被曹操捕杀于白门楼下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傍边一将,圆睁环眼,倒竖虎须,挺丈八蛇矛,飞马大叫‘三姓家奴休走’,燕人张飞在此!”三姓家奴从此成为吕布的专称。古代讲究从一而终,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对吕布的这一称谓。
文姬归汉。成语的主人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文姬,史书记载她“博学而有才辩,又妙于音律”。东汉末年,政治腐败,地方势力割据一方,蔡邕因受董卓之累而获刑,文姬也在战乱中被胡兵所掳,后嫁于左贤王。在塞外的十二年中,她为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,天性聪慧的她还学会吹奏当地的“胡笳”。曹操扫平北方群雄后,想起了自己的贤师蔡邕之女还在北地,便用重金赎回蔡文姬。蔡文姬一边是恋恋不舍的两个儿子,一边又是日思夜想的故乡,悲切之情无以倾述,于是写下了肝肠寸断的《胡笳十八拍》。回到家乡后,她整理完成了父亲所遗留的四百余篇论著,编为《续后汉书》。
女扮男装。是由木兰从军的故事引出的一条成语,虽然这段故事在史书上并没有清晰的记录,但《木兰辞》却是广为人知。近几年,有更多的学者支持木兰为包头故里人的说法。北魏初期,鲜卑民族占据阴山南北,北境与柔然相接。402年,柔然发动袭扰北魏的战争。429年,北魏经过精心的筹划准备,发起对柔然的全面进攻,在这些来自各部落的兵士中就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。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”,只到战争结束,人们才发现花将军女扮男装。现在,人们把女扮男装的衣服称为“木兰装”。
历史已成为记忆,但成语作为这些历史的载体,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甚至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标尺。
上一篇:
沟门镇板申气村炕头上讲党课村民听得懂更信服
下一篇:
王维正:我想飞上天——献给优秀教师张海清